您的位置:首页 >> 稿件浏览

新昌一对父子热衷用竹编“再造”中国古建筑、古器皿

2017-06-19 作者:俞颖颖浏览数:682
图片分类:文化->民俗民艺->艺术作品
事件地点:绍兴->新昌县->羽林街道
支持键翻阅图片
摘要:天坛、滕王阁、地动仪……
新昌一对父子热衷用竹编“再造”中国古建筑、古器皿

记者 潘丽萍 俞颖颖


本报讯  张衡的地动仪,大家都不陌生,形似酒樽的圆筒上立着8条龙,龙嘴含铜球,只要对应的方位发生地震,龙嘴大张,里面的铜球就会掉落在底下蹲着的蟾蜍嘴中。那么,用竹子编的地动仪长什么样?
这几天,新昌县非遗工艺美术精品展正在新昌博物馆展出,竹编地动仪亮相,不少市民赶去一饱眼福。
除了地动仪,展览中还展出了天坛、滕王阁、万春楼等竹编作品。这4件作品都出自新昌人刘国才、刘毅父子之手。
“前几年,我们一直在用竹编表现天坛、滕王阁等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,后来又做了地动仪,效果都不错。接下去,我们会继续寻找适合用竹编表现的古建筑、古器皿。”昨天,刘毅,新昌非遗传承人、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,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
          地动仪获文化界“奥斯卡”金奖

  “这些龙做的真精致!”昨天,新昌手工达人黄大妈和老伴在竹编地动仪前啧啧称奇。
  “完成整件作品用了7个多月,其中五分之二的时间花在了这8条龙上。”站在一边的刘毅告诉黄大妈。
据介绍,展出的竹编地动仪,以张衡的地动仪为原型,按按2:1比例创作,高200厘米,宽128厘米,以竹为原料,手工劈丝,并运用竹丝经纬对换法,综合串丝、翻簧、微雕、精雕、双面雕等技法编制而成。
用竹编创作地动仪的想法源于一次偶遇。
2015年,刘毅和父亲带着竹编作品参加了在义乌举办的一次展览,就在摊位的边上,他们见到了一个用青铜制作的地动仪模型,马上被上面栩栩如生的8条龙吸引住了。
“以前我们做的都是古建筑,竹编能不能表现地动仪等古代器皿呢?”2016年4月,刘毅的思考成为现实。
刘毅说,创作中,看到龙在自己手中慢慢成型后,他就知道这件作品能成了。
刘毅介绍,整个地动仪创作中,8条龙是最难的部分,为了展现龙外部的肌肉感和起伏的棱角,他们运用了很多竹编技巧,其中龙身上的无数个鳞片,是用“插毛”的工艺,把篾片一片片安插上去,过程十分繁琐。
不久前,在文化部、商务部等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,竹编作品《地震仪》荣获“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”。该展会是中国惟一一个国家级、国际化、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,被誉为“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”。

          用2500公斤竹子“再造”滕王阁

  在竹编地动仪之前,刘国才、刘毅父子关注更多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,比如天坛、万春楼、滕王阁。
 刘国才,今年71岁,老家在新昌县小将镇下朱部村,15岁开始拜民间老篾匠学习竹编手艺,是一位竹编老艺人。
  2014年,退休在家多年的刘国才决定创作竹编天坛。
  原来,早在1984年,刘国才所在的原新昌工艺竹编厂就曾制作大型竹编作品《天坛》,1987年,该作品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国浙江省工艺品展览会,被当地媒体和各界人士誉为“东方珍宝”、“世上精品”,并被收藏于美国洛杉矶。
  但当时刘国才是竹编厂厂长,没有机会参与一线的编制工作,他心中一直挺遗憾,所以2014年,刘国才决定弥补这一遗憾。
  8个多月后,高238厘米,直径280厘米的竹编天坛完工,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编天坛。
有了竹编天坛的成功经验,刘国才、刘毅决定创作滕王阁。
“这次我们采用的是素色竹编。”刘毅说,因为不能上颜色,所以对竹子的要求更高,竹皮不能磕碰,为此,他和父亲不得不自己上竹山背竹子。最后,历时8个多月,用了2500公斤竹子后,刘国才父子“再造”滕王阁的梦想实现。
  除了作品,刘国才还担心竹编技艺传承问题,虽然儿子刘毅做的不错,但他始终觉得现在愿意学习竹编的人太少了。为了做好竹编技艺的传承,刘国才出了一本书——《竹编探源》,书分竹编探源、编制技巧和精品鉴赏三部分。
1/5
上一个
下一个
下载全部   收藏稿件
版权声明:
① 本网所有图片、文字和视频,版权均属“视觉绍兴网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企业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企业、网站等,在转载或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“视觉绍兴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如本网图文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
分享按钮
浙ICP备16015027号
Copyright © 2016 sxvisual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下载和建立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