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> 稿件浏览

废弃矿址“变身”亩产千斤的水稻田(日报配文)

2016-10-30 作者:通讯员 丁义铨 摄浏览数:1253
图片分类:生态->环保行动
事件地点:绍兴->柯桥区->漓渚镇
支持键翻阅图片
摘要:柯桥区漓渚镇是花木之乡,全镇上下的农田、山地基本用于花木种植。今年,漓渚镇洞桥村的村民却吃上了自家农田里的大米。这块农田在半山腰上,由一处名叫“大岙采石场”的废弃矿山复垦出来,面积达120亩。
废弃矿址里种水稻,听起来很新鲜,做起来冒风险。去年年底,洞桥村广发“英雄帖”招募种粮高手,村里没人敢接,最终诸暨农民王朝阳成了“第一个吃螃蟹”的人,成功种出亩产千斤的水稻。
艰难的“矿改田”之路
10月底,晚稻收割已结束,“大岙采石场”改造的农田里,只剩下秸秆整齐地倒伏着。王朝阳在田边悠闲地抽着烟,看着小工给稻田开沟排水,准备冬小麦的播种。
然而就在一年前,王朝阳站在同样的位置上,心里却是“十五个吊桶打水”,七上八下。“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块种田的地方。”作为一个拥有20多年种稻经验的老农民,他一眼就看出了“症状”:地面高低不平,石块、塘渣太多,盛不住水。
要把这块地改造成农田,难度不是一般地大。当王朝阳的堂弟——曾是这座矿山的工人,告诉王朝阳这个消息时,受到了村里老农民的极力劝阻:“不要种,种不好的。”因为谁也不敢打包票,这块复垦地能种出粮食,即使前3年村里有108000元补助,第1年政府也有28800元的补助,今后每年政策不同,补助额也不同。
在年近花甲时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挑战,王朝阳也是感动于洞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志祥的诚恳邀请。“宣传出去没人敢种,他是我们特地邀请过来的专家。”王志祥调查过王朝阳的种粮背景:是诸暨某植保监测点的工作人员,曾参与过6年省级示范方的种植。
改造前的矿址,纵截面呈碗状,四周高,中间低,最低的地方有6、7米深。“矿改田”的第一步,就是要清理塘渣,平整土地。十多台挖机“轰轰轰”工作了数月,紧接着又砌筑了挡土墙,开挖了浇筑渠道,设置了田间机耕路,稻田终于有了初步的样子。
为了不出一点岔子,王朝阳又进行了二次修整,将土地弄得更加平整外,还运了50吨有机肥洒在地里。后来经柯桥区国土局有关部门检验,这块耕地的质量等级评定为5级。“我们从平整度、有机质、土壤酸碱度、灌溉能力等各指标综合评定,这块耕地改造得非常不错。”国土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柯桥区最好的土地质量等级也才4级。
遭遇台风的“稻坚强”,依旧亩产千斤
2016年5月18日,第一批水稻种子“嘉禾218”播了下去,它们喝漓渚江的水,通过1000米长的管道,由37千瓦的水泵抽到半山腰。
给稻田灌水时,王朝阳就像在参加一场严格的考试,成败在此一举。“担心水漏了,有机肥也漏了。”这对王朝阳来说,不仅仅是25000元的肥料投资“打水漂”的问题,还有第一批种子长不成水稻的风险。
好在第二次灌水时,泥土沉降,总算兜住了水,王朝阳终于心安了。过了这个坎,接下来的工作本应顺顺当当,可万万没想到9月30日偏偏遇上了台风“鲶鱼”。稻田四面环山,唯有一个缺口,正好是台风的入口。那时正值水稻成熟期,沉甸甸的稻谷将稻杆压弯了腰,大风天气最容易倒伏。
 倒伏意味着什么?减产。在机械化收割的过程中,倒伏的水稻容易被收割机“忽略”。“种田就是这样,看天吃饭。”这是王朝阳最遗憾的一件事,“倒了差不多70~80亩吧。”
尽管上了政策保险(种植20亩以上的水稻,受到台风影响,造成绝收的,可获赔1000元/亩,20%以上损失的,经过定损后按实际情况赔付),但他还是对产量耿耿于怀:“没台风的话,亩产可以到1100斤,现在是1000斤。”
“嘉禾218是普通品种。在废弃矿址上第一次就种出亩产千斤的水稻,已经能达到常规农田的产量水平了,这个成绩还是不错的。”柯桥区农技站相关负责人说。
“灰尘滚滚”变“稻浪滚滚”,村民点赞
今年10月水稻收割后,洞桥村的村民每人收到了60斤大米作为福利。说起“废弃矿址种水稻”这事,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点赞的,总算给它找了个“好出路”。
这个废弃矿址,曾一度被老百姓“吐槽”:雨天,道路会变成烂泥路,晴天,风一刮又尘土漫天。由于长时间废弃,这里还成了垃圾场,建筑垃圾堆积成山。在国土部门的帮助下,洞桥村最终定下了“生态化改造”的计划,将废弃矿山变成优质良田。
如今,王朝阳的第一次大胆试验获得成功。不光洞桥村的村民吃上了自家的米,附近村的村民听说了这“稀奇事”,也争相前来参观。稻田边上就是储藏大米的仓库,一袋袋20斤、30斤、50斤的大米整齐地码放着。“不愁销路,村民自己会找上门来买米。”王朝阳说,现在还剩一半左右,大概能卖到过年。明年打算改种杂交水稻,预计产量能更高。
放眼整个绍兴市,废弃矿山实现地质环境恢复的例子数不胜数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治理废弃矿山160个左右,按照宜林则林、宜景则景、宜地则地的原则,废弃矿山地有的建设成了生态景观公园,有的复垦成了耕地,有的成了建设用地,在土地资源紧张得今天真正实现了“地尽其用”。
1/4
上一个
下一个
下载全部   收藏稿件
版权声明:
① 本网所有图片、文字和视频,版权均属“视觉绍兴网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企业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企业、网站等,在转载或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“视觉绍兴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如本网图文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
分享按钮
浙ICP备16015027号
Copyright © 2016 sxvisual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下载和建立镜像